关帝庙位于巴塘县城东,乾隆十三年(1748年),在巴汉商人数剧增,汉商公会即联络驻巴制菅官兵,发起了修建关帝庙,修建费用,除会员捐助外,还向外官募捐,主要项目用于购置庙基,建庙宇,立神像,设戏楼。到乾隆二十九年(1764年)建成约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关帝庙、戏台、钟鼓楼和院坝。庙内塑有财神、关羽、关平、周仓和轩辕皇帝、鲁班、嫘祖、孙膑神像,钟鼓楼上有一口铜铸的大钟和一面大型皮鼓,每月初一、十五的白天中午和午夜十二点正时,鸣钟击鼓,以示这两天为敬神的日子。当时出力修建关帝庙的的会员,除商界80名(藏名巴甲党)外,还有制菅官兵83名,均将名字铸在铜钟上,以示纪念。同治九年(1870年)3月10日,巴塘发生了大地震,关帝庙建筑房屋与全城房屋一起震塌。粮务委员会吴福同与总会首草玉林、刘铨、李连秀等召集汉商公会全体会员,共商修复关帝庙事宜,并得到川、康、藏各地官府、商贾资助,又得巴塘正、副土司(即大二菅官)及寺院,头人之赞助。于是年初动工,到同治十三年(1874年)工程始毕,重建之关帝庙规模较宏大,因参加关帝庙重建修复的会员籍贯不外川、滇、陕三省,因此又将关帝庙定名为“三省会馆”。
关帝庙为典型的汉式房屋结构,庙内所塑神像栩栩如生,壁画精湛,建筑宏伟。主要建筑以及庙内所塑神像均在文革中被毁,现遗址保存完好。与2003年被巴塘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